3000孤儿入草原,天苍地茫觅爹娘
天之苍,地之茫,天苍地茫有爹娘。
走多远,回头望,那是故乡永生不能忘……
这是电视剧《国家孩子》里的歌,唱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自上海的孤儿,被内蒙古牧民收养后的人生故事。一段尘封的往事,被掀开了画面。
一
1959至1961年,俗称“三年自然灾害”时期。全国大范围遭遇旱灾,土地干裂,饿殍遍地……
鱼米之乡的江南成了重灾区,保育院门口越来越多弃婴,有的孩子甚至出生没多久就被扔在保育院门口。
周总理了解情况后,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达成共识,将部分孤儿送到内蒙古交给牧民抚养。
于是,有了3000孤儿分批入内蒙古的壮举。
火车从上海出发,穿越大半个中国,到达内蒙古,这些孩子大的不过七八岁,小的还没满月,有些孩子还有营养不良、贫血等情况。孩子们在内蒙古的保育院待了一段时间,适应了水土,治好了疾病,体检无健康隐患了才可以被当地人领养。
领养的条件:家中有奶牛,已婚家庭,家境条件相对较好。
政府会给每个孩子配备定量的大米、白糖等等。
乌兰夫下达指示:“接一个,活一个,壮一个。”
在饥荒大背景之下,做到这九个字,真是困难重重!时隔六十多年,再回看这一举措,字里行间仍饱含着温暖
大雁南飞,孤儿北迁。广袤的草原,因南方孩童的到来而生机盎然。
符合领养条件的牧民们,早早给孩子们准备了新衣、食物和玩具。他们骑着马,赶着勒勒车,陆陆续续来到保育院,领养一个孩子做儿女!他们把领养孩子作为国家赋予的一项光荣使命,并亲切地称这些孩子为“国家的孩子”。
二
哈音哈尔瓦公社保育院里,还剩2个女孩4个男孩没领走,他们说啥也不愿分开。一个叫张凤仙的蒙古族女人来了,负责人问她:“你领养哪一个?”
张凤仙拉着他们的小手,抚摸着他们瘦瘦的脸,望着紧紧依偎在一起的6个小可怜,坚定地说:“全部领。”
“能养活吗?凭空多了六张嘴吃饭。”负责人都跟着担忧了。
张凤仙说:“只要我有一口吃的,就饿不着孩子们!”回答得铿锵有力。
6个孩子坐上了她的勒勒车,走进了温暖的新家。
他们有了新的名字:巴特尔、黄志钢、党育宝、毛世勇、其木格、高娃。
张凤仙不让孩子们叫她额吉(蒙古语,意为母亲),而要他们记住国家的恩情,草原的恩情。
这位没有血缘也不在意称呼的母亲,在刺骨的冰水里给儿女们洗一堆堆脏兮兮的衣服;在深夜的小油灯下一针一线缝补鞋袜;在齐膝深的积雪路上,走了近200里路,背回30公斤大米。雪水、汗水浸湿了她的衣服,极度疲劳使她病倒了。
懂事的孩子们凑在一起想:怎么给母亲增加营养?老大巴特尔想到,在湖水包围着的小岛上有许多水鸟,大人们总从那里拣回鸟蛋来给病人吃,我们也去捡鸟蛋吧!老二、老三立即响应,说是好主意!
没有船,孩子们弄来一个马槽,划过水面,驶向鸟岛。
妹妹把哥哥们的行动报告给了母亲。
张凤仙一听,拖着病体,跌跌撞撞,跑到湖边,跪在湖边呼喊着孩子们!这么宽的湖面,水又这样深,出了三差两错怎么办?!
远远看到孩子们出现在湖面,妹妹高娃刚要喊一声“哥哥”,张凤仙捂住了女儿的嘴,生怕叫声惊吓到儿子们。就这样,她揪着心,数着分秒迎着他们安全归来。
巴特尔高兴地把一堆鸟蛋捧到母亲面前,这是他对母亲的一片孝心!可得到的却是一顿训斥。随即,母亲流着泪,把孩子们紧紧地搂在怀里!
人心换人心,情谊似海深。一家人齐齐整整比什么都重要。
三
苏尼特右旗的一对夫妻来领养孩子,妻子色仁杭拉,一把抱起正哭闹、谁都哄不了的女孩。女孩像见到了妈妈一般,立即不哭了,有缘!夫妻俩高高兴兴地收养了这个孩子,起名阿拉坦图雅!
他们把女儿当掌上明珠来珍爱。可孩子长到5岁,父母发现她双腿瘫痪了。
从发现孩子生病那天起,色仁杭拉家的勒勒车就没有停止过转动。她唱着忧伤的歌,背着女儿走遍草原求医问药!她在心里默默祈祷——神明啊,就用我的腿换回女儿的腿吧!
她为收养的孩子发下这样的无私大愿!
幸运的是,终于碰到一个民间医生,用土方子给女儿治疗,用羊皮被子把孩子裹起来发汗,三天之内不能动弹!
三天三夜,色仁杭拉没合一下眼,守在女儿身边,给她喂水喂饭。
奇迹出现了,女儿能和别的小孩一样蹦蹦跳跳上学了,后来上中学时,短跑、长跑在全旗的运动会上都得了第一。
这是母亲的悲心换来的双腿啊!
四
3000名孤儿,背后有着诉不完的深情。
曾有记者采访额吉们,是否收养了孤儿?
额吉们说,他们不是孤儿,是国家的孩子。国家信任我们,才交给我们抚养。
记者又问,如果他们找到亲生父母,回去了怎么办?
额吉们回答,那太好了,他们有更多的亲人,有更好的生活。
这是怎样的母亲?
从她们身上,我看到了不图回报的养育,看到了对生命的一视同仁,看到了没有被物欲遮盖的人性光辉!
额吉们用广袤的胸怀,温暖着3000个孩子,用行动谱写了超越血脉、超越民族、超越地域的大爱!
撰稿:流星雨
编辑:悦色
本文由 佛法与人生 作者:佛法与人生 发表,转载请注明来源!